近年来,沧源立足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优势突出,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旅游优势资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着力打造“世界佤乡▪秘境沧源”的文化旅游品牌。
突出规划引领,高位推动旅游发展
按照“一核、两区、三带”的发展空间布局和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总体规划,突出“乡村、休闲、自驾、高端”的目标定位,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模式,高质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开发设计美丽乡村、寻访古寨等10条精品旅游(自驾)线路,精心谋划推出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秘境边关、休闲康养等4条主题清晰、内容丰富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将下班坝、班鸽村等1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沿边旅游特色村等进行有序串联,深挖各村旅游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具有沧源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带,永和新村、上龙乃村等一批新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态势。
聚焦重点任务,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主动把乡村旅游融入到“三好”示范县创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和班洪班老一体化发展等重点工作中,积极谋划各类旅游项目,借力借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突破,积极推进班鸽村、勐来村、莲花塘村等乡村旅游建设,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样板。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紧盯下班老村、龙乃村、永和社区等沿边23个村(社区)建设项目,推动沿边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补齐旅游服务功能短板,探索“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的发展新模式。以班洪班老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在进一步提升下班坝、班洪村大寨乡村旅游品质,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南板村、下班老村、垌那海自然村等乡村旅游村,形成区域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新热潮。
深化“旅游+”模式,增强游客旅游体验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营造氛围。建设提升下班坝感恩纪念广场、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班洪抗英纪念馆、班洪四大嫂饭店等,把“总书记回信”“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等红色文化和精神内涵融入贯通到乡村旅游线路设计及讲解体验之中,打造下班坝、班洪村大寨等主题突出的红色旅游村。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佤族农耕习俗、佤族民歌、木鼓舞、甩发舞、佤族织锦等非遗文化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培育打造糯良乡贺岭公播自然村农耕文化节、班老乡贡象节等一批乡村特色精品文化体验节庆活动,讲好各村的历史故事、唱响“月亮升起来”等民族声音,让游客在休闲游玩的同时,深刻体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不断挖掘农旅融合特色、创新模式。以全域旅游的思维,景观化体验式打造种养植业,把种养、采摘和产品加工等过程转化为旅游产品、成果成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在交通便利和条件适宜的勐角、芒阳、嘎多等乡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让游客走进田间地头,成功引爆了樱桃、蓝莓、柑橘、荔枝等一批旅游农业庄园,以乡村旅游撬动了“周末经济”。
激发市场活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结合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扶持和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市场主体,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旅游+”新业态差异化发展,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合作社等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创产品、民俗工艺品、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推出了蜂蜜、稻米、牛干巴、茶叶、野生菌、竹木制品、佤族服饰背包等特色旅游商品,在实现旅游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让游客不仅能够收获沧源乡村旅游独有的特色感受,还把乡村旅游变成“可带走的记忆”。